在校园里,体育学院的曾凡文老师三十余载如一日,坚守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一线。她以教学创新为笔、课程建设为墨、学生培养为纸、科研攻关为砚、社会服务为韵,书写着一位教育者的担当与情怀,在体育育人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曾凡文,党员,我校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系副教授,中国健身气功协会裁判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精英计划人才,健身气功国际级裁判、武术国家级裁判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气功高段位八段。荣誉方面,曾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省政府一等功”“国家体育总局对外教学贡献奖”等国家级、省级表彰,及校“十佳百优教师”等荣誉。科研上,主持/参与多项课题,成果获省级奖项,参与《健身气功竞赛规则》修订及教材编写。国际交流方面,赴多国推广教学、执裁,开展近百场培训讲座,指导学生获金牌80余枚,助力多人升学。承担多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连年优秀。
曾凡文深知,传统体育教学需与时俱进,方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独创“理论筑基+实践赋能”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的沃土上,精心挑选经典武术书籍,如《太极拳论》《中国武术教程》等,为学生打开武术文化宝库的大门。组织学生观看《少林寺》《叶问》等经典武术电影,让学生在光影交错中感受武术的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课后,她引导学生分享感悟,让武术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实践教学中,她精益求精,耐心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如同雕琢璞玉,力求让学生掌握最纯正的技艺。同时要求学生书写训练日记,她认真批改每一篇,从中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专业能力培养课上,她严格按照比赛规格为学生打分,营造出紧张有序的氛围,让学生在实战中提升技能。
课程是教学的载体,曾凡文深知其重要性。她参与多门课程建设,将科研成果融入其中,使课程内容丰富而生动。《武术套路专项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犹如一座座知识的灯塔,为学生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她撰写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武术套路/散打专项理论与实践1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获校级优秀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武术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习武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培养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曾凡文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她精心指导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备赛方案。她带领学生代表江西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群众项目健身气功比赛,一举夺得第一名;在去年举行的全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套路男子对练项目上,师大学子首次参赛并获得三等奖。近五年来,学生们累计斩获国家级、省级奖项80余项,多名学生顺利考入北京体育大学等国内顶尖体育院校,圆了自己的体育梦想。她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阅读武术书籍、观看电影、练习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科研是推动教学进步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曾凡文围绕传统体育现代化,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她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核心论文10余篇,其中《高校健身气功五禽戏教学方法探析》获省级奖项。她参与《健身气功竞赛规则》修订及教材编写,为健身气功的规范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针对健身气功年轻化推广难题,她首创“健身气舞《生命》《青》”,将健身气功与现代舞蹈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健身功效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新型健身项目。该成果获国家体育总局重点推广并入选“全民健身优秀案例”,为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曾凡文不仅在校园内发光发热,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作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她10余年足迹遍布江西60余个县区,年均开展基层培训20余场,累计培训基层骨干2万余人次。在赣州山区,她曾带病连夜转乘3趟班车完成教学,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疫情期间,她录制《居家健身视频课》,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广,为群众提供了科学的健身指导,获评“江西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她还多次受国家体育总局委派,赴美国、法国等10余个国家推广健身气功,担任国际级赛事裁判长 20余次,开展海外培训讲座近百场,让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教学与教练工作之余,曾凡文投身学院工会,担任主席一职长达十年。她精心打造“红色+体育”工会品牌活动,建党百年组织师生诵读比赛,让红色精神在校园回响;校庆80周年发起“千人八段锦”展演,尽显传统体育魅力;冬奥会期间策划冰雪运动体验营,促进教职工交流。她还带头组建广场舞队,在全国大赛中斩获佳绩,让学院工会荣获“全省先进职工之家”称号。她心系教职工福祉,推动多个以女性为主的团队和个人获“巾帼建功”荣誉。以关爱营造和谐氛围,用奋进凝聚团队力量,成为教职工信赖的暖心人。
三十载杏坛耕耘,曾凡文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力量,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铺就了道路,成为体育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育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ballbet贝博